近期,受夏季高温天气影响,国内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叠加前期二次育肥生猪集中出栏,市场供应阶段性增加,生猪价格出现小幅回落。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数据显示,近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跌至6∶1以下,触及《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设定的三级预警区间。为应对市场波动、保障行业平稳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于近期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通过政策性调控手段稳定市场预期。

今年夏季,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居民饮食结构偏向清淡,猪肉终端消费需求较往年同期明显偏弱。与此同时,前期部分养殖户为规避价格风险,选择将生猪压栏至二季度集中出栏,叠加集团企业按计划放量,市场短期供应增量超出需求增速,导致猪价承压下行。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中旬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较月初下跌约4%,北方部分地区猪价跌破13元/公斤,行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依据猪粮比价、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关键指标,及时启动价格预警机制。此次猪粮比价跌入三级预警区间,充分体现了政策层面对市场波动的敏锐洞察与前瞻应对,为后续调控措施的落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缓解当前供需矛盾、稳定猪价预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计划收储规模达1万吨,品种涵盖国产Ⅱ号、IV号分割冻猪瘦肉。此次收储通过公开竞价交易方式实施,旨在直接减少市场流通量,对冲短期供应过剩压力,同时向市场传递“稳价保供”的明确信号。
从历史经验看,中央储备收储不仅是调节供需的“缓冲器”,更是稳定行业信心的“压舱石”。2021年以来,国家已多次在猪价低迷期启动收储,有效避免了养殖户恐慌性抛售,助力市场逐步回归理性。此次收储叠加夏季消费回暖预期,有望推动猪价止跌企稳,为下游屠宰企业优化采购节奏、保障肉品供应创造有利条件。
中央储备收储是短期应急手段,而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更需长效机制支撑。当前,农业农村部正联合多部门推进产能调控方案落地,通过优化能繁母猪存栏量监测、引导养殖场户淘汰低效母猪、严控二次育肥规模等措施,逐步压减过剩产能。据统计,截至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行业去产能进程初见成效。
对于屠宰企业而言,政策引导下的市场波动趋缓,将有助于降低原料采购成本的不确定性。企业可借此契机加强与规模化养殖场的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肉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更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生猪市场一头连着民生保障,一头连着产业发展。此次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的启动,再次彰显了国家稳定猪肉供应、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的决心。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跟踪生猪市场动态,必要时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同时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开展省级储备收储,形成政策合力。
作为产业链重要环节,屠宰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导向与市场变化,合理调整生产计划,严把质量安全关,在保障市场供应的同时,助力行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转型。政企协同发力下,我国生猪产业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百姓端稳“肉盘子”提供坚实支撑。